101年度 2學期 課程大綱
課程開設學系:
大眾傳播學系
課程名稱:
傳播與政治
學分數:
2
學分
科目代號:
MA2020
開課號:
04815
面授老師:
黃志呈
主講老師:
黃志呈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
07-8012008#1423
一、教學目標:
傳播、政治這二個概念在民主政治的社會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民主社會下的民眾,擁有各項自由的權力,如言論、出版自由,這些都必須要透過傳播,才能與社會各界分享。因此本課程主要焦點在政黨、政府、政治人物如何透過媒體與社會大眾溝通;再者,注重在媒體與民主政治關係。綜而言之,本研究擬以幾個議題,如傳播與政治、民意、政治社會化、傳播與選舉、網路媒體與政治等幾個議題進行講述。
二、
符合校基本素養:
培養愛護鄉里的情懷
厚植公民意識
促進職場倫理與態度
符合校核心能力: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社會生活知能
職場專業技能
三、課程選修條件:
四、授課(實施)方式:
網路大面授
五、教學進度:
第一週
傳播與政治意涵
第二週
傳播、政治之研究要素與研究途徑
第三週
相關理論與研究重點
第四週
傳播、民意與民主政治(一)
第五週
傳播、民意與民主政治(二)
第六週
傳播與政治社會化(一):基本理論
第七週
傳播與政治社會化(二):大眾傳播與政治社會化
第八週
傳播與政治社會化(三):家庭溝通與政治社會化
第九週
傳播與選舉:投票行為研究(一)
第十週
傳播與選舉:投票行為研究(二)
第十一週
傳播與選舉:美國競選傳播研究
第十二週
傳播與選舉:選民種類
第十三週
傳播與選舉:政見、形象、政黨(一)
第十四週
傳播與選舉:國內投票行為研究(一)
第十五週
傳播與選舉:國內投票行為研究(二)
第十六週
傳播與說服
第十七週
網路與政治:網路民主 (E-democracy)
第十八週
課程結論
六、評量方式:
1.上課參與、發問、討論;2.期中報告;3期末考。
七、成績計分比例:
平時次數
1
次 平時成績比例
20
% 期中考成績比例
20
% 期末考成績比例
60
%
註:
1.本校學則第二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學生在學期中缺課達二分之一以上者得扣考,該學生扣考科目考試成績概以零分計算」。
2.本校學生成績考查要點第八條規定「學生面授曠課達該科目面授時數二分之一(含)以上者,該科目扣考,扣考科目學期總成績以零分計算」。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自編教材。
九、參考書目:
1.祝基瀅,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1983。 2.彭芸,政治傳播,台北:巨流,1986。 3.彭芸,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黎明,1992。 4.蔡明燁譯,媒體與政治,Negrine, R著, 台北,木棉,2001. 5.張卿卿,台灣政治傳播研究之回顧;美國傳統vs.台灣研究,第十章。 (收錄於)台灣傳播學的想像(翁秀琪主編),台北:巨流,pp.348-396,2004。 6.廖達琪,2001年,「政黨與利益團體」,高中公民課本,台北:三民書局。 7.廖達琪,2001年,「導讀」,民主類型,台北:桂冠,頁xv-xxxii。 8.陳文俊,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3)。86年出版。 9.陳文俊,2000,「政治的孟德爾定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二卷,第四期(民國89年,冬季)。高雄市,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頁97-132。 10.陳文俊,1997.12,「台灣中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郭貞、陳文俊、蔡美瑛,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行為層面的探討--政治社會化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II)。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執行,國科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第六章,頁65-94。
十、上課日期:
2013/3/16
,
2013/4/13
,
2013/5/18
,
2013/6/8
十一、上課時間:
星期六16:40~18:20
更新日期:
2012/12/7 上午 09:20:20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Copyright(C)2010 The Open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網站 版權所有 電話:(07)8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