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設學系:大眾傳播學系
|
課程名稱:電影欣賞
|
學分數:2學分 (學系選修)
|
科目代號:MA3411
開課號:1491I |
面授老師:鄭秉泓
|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23 |
|
一、教學目標: |
「比較」是一種最基本的思考與批判,文學如是,電影亦然。從文字到影像,從本土到海外,從台灣到華語再到世界,本課程擬定以電影為主、文學為輔,打破傳統國族電影史系統性編年研究方式,透過不同時間、背景、產製脈絡的文學文本與電影文本間的對照與討論,藉以釐清電影、歷史和文化之間緊密複雜的關係,進而探討歷史本質、意涵及歷史實事、真相的建構方式。
|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培養大眾傳播的倫理與素養的學習力
認識大眾傳播的本質、媒介、理論及相關法規
培養管理大眾傳播媒介或組織的職場專業技能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培養大眾傳播的倫理與素養的學習力
|
|
●
|
|
認識大眾傳播的本質、媒介、理論及相關 法規
|
●
|
●
|
●
|
培養管理大眾傳播媒介或組織的職場專業 技能
|
|
|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
|
四、授課(實施)方式: |
PPT教學、影片教學、小組討論
|
五、教學進度: |
第一次 | 全學期課程介紹、文學與電影研究初探 |
第二次 | 言情小說和自我書寫(1)以瓊瑤和九把刀為例 |
第三次 | 言情小說和自我書寫(2)閱讀朱天文╱侯孝賢╱吳念真 |
第四次 | 從鄉土文學論戰到台灣新電影 |
第五次 | 台灣新電影中的女性群像: 以陳映真的《夜行貨車》和楊德昌的《青梅竹馬》為例 |
第六次 | 移地教學:高雄市電影館影片欣賞 |
第七次 | 聖潔與放蕩:以於梨華、郭良蕙、廖輝英、蕭颯、李昂、高翊峰的作品為例 |
第八次 | 中國不遠:以白先勇、三毛、張愛玲、鍾理和作品為例 |
第九次 | 期末評量與綜合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六、評量方式: |
2000字期中作業 40%、期末紙筆測驗 40%、平時成績 20%。
|
七、成績計分比例: |
平時次數3次
平時成績比例30%
期中考成績比例30%
期末考成績比例40%
|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
張恆豪編。《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台北:遠景,2010。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
|
九、參考書目: |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史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1998。
黃建業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電資館,2005。
聞天祥等。《台灣新電影二十年》。台北:金馬執委會,2002。
林文淇、王玉燕編。《台灣電影的聲音》。台北:書林,2010。
焦雄屏。《台灣電影90年代新新浪潮》。台北:麥田,2002。
鄭秉泓。《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2010。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台北:書林,2011。
聞天祥。《過影:1992-2011台灣電影總論》。台北:書林,2012。
簡政珍。《閱讀電影美學》。台北:書林,1993 ( 2006增訂三版)。
Graeme Turner。《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麥格羅希爾,2008(第八版)。
Christopher Vogler。《作家之路》。台北:開啟文化,2010。
|
十、上課日期: |
2014/2/21
| , |
2014/3/7
| , |
2014/3/21
| , |
2014/3/28
| , |
2014/4/18
| , |
2014/5/2
| , |
2014/5/9
| , |
2014/5/23
| , |
2014/6/13
| | | | | | | |
|
十一、上課時間: |
|
更新日期:2013/11/26 下午 01:29:24
|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