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設學系:文化藝術學系
|
課程名稱:台灣平埔族文化探討
|
學分數:2學分 (學系選修)
|
科目代號:CU3880
開課號:1611G |
面授老師:簡炯仁
|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04 |
|
一、教學目標: |
本課程將透過人文生態學及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檢視歷代文獻資料中有關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社會及文化,十七世紀以來遭受漢人壓力的情況及其因應方式,以及近日平埔族原住民「正名」運動,裨助學生培養從事台灣族群關係及台灣多元文化的研究能力。
|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專業藝術知識能力
社會、人文涵養
思辨能力
整合與應用能力
多元文化及國際觀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專業藝術知識能力
|
|
|
●
|
社會、人文涵養
|
|
●
|
|
思辨能力
|
●
|
|
|
整合與應用能力
|
|
|
●
|
多元文化及國際觀
|
|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
曾修過台灣文化課程,或對台灣文化多元性有興趣者皆可
|
四、授課(實施)方式: |
小面授,前六次小面授使用PPT課堂講解及討論,後七至九次小面授實施課外田野調查,參
訪高雄市甲仙區小林大武壟平埔族夜祭(農9/15國10/8),臺南市大內區頭社新港
社群平埔族夜祭(農10/15國12/6),以上確實時間以主辦單位的決定為準。另一
次則訪視臺南市東山區吉貝耍蕭壟社平埔族傳統文化復振及平埔族「正名」運動
(農閏9/23國11/15)
|
五、教學進度: |
第一次 | 如何研究平埔族社會與文化 由考古遺物探討史前平埔原住民的文化習俗及分佈 |
第二次 | 平埔族群的分佈及分類 「番仔契」、文獻記載及考古遺址探討平埔族社會與文化 |
第三次 | 荷治當局如何統治臺灣平埔族 |
第四次 | 荷治當局如何統治臺灣平埔族 |
第五次 | 清領時期的臺灣平埔族 |
第六次 | 鄭氏王朝與臺灣平埔族 |
第七次 | 漢人拓墾臺灣 |
第八次 | 平埔族對應方式 |
第九次 | 日治時期、平埔族「正名」運動 |
| |
| |
| |
| |
| |
| |
| |
| |
| |
|
六、評量方式: |
期中考(筆試),課堂出席討論,田野調查書面報告
|
七、成績計分比例: |
平時次數3次
平時成績比例30%
期中考成績比例30%
期末考成績比例40%
|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
自編講義及時人學術報告
|
九、參考書目: |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至三冊)台南市政府,2000-2004。
WM. Campbell Formosa under the Ductch<南天書局。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獻會本)
周鍾瑄《諸羅縣志》,嘉義縣政府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中的〈番俗六考〉,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銀本)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台銀本)
《安平縣雜記》(台銀本)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灣省文獻會。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遠流出版社,1996。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遠流出版社,1996。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南天書局。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遠流出版社,199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手抄本)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出版社,1982。
阮昌銳《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省立博物館,1994。
潘英海《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第二冊,台灣省文獻會,1995。
簡炯仁《高雄縣平埔志》,高雄縣文化局。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志》,屏東縣文化局。
簡炯仁有關屏東平原「鳳山八社」的論文
中研院民族所、臺史所所舉辦的「平埔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人分區研究的成果
李壬癸(語文)、詹淑娟(北部平埔族)、陳秋坤,洪麗完(中部)、林清財、潘英海、簡炯仁等(南部)
|
十、上課日期: |
2014/9/18
| , |
2014/9/25
| , |
2014/10/16
| , |
2014/10/23
| , |
2014/11/6
| , |
2014/11/20
| , |
2014/12/4
| , |
2014/12/18
| , |
2015/1/8
| | | | | | | |
|
十一、上課時間: |
|
更新日期:2014/5/13 上午 11:07:38
|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