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開設學系:通識課程
|
|
課程名稱:城市文創產業發展專題研究
|
|
學分數:3學分
|
|
科目代號:GE5481
開課號:11714 |
|
面授老師:李碩
主講老師:李碩
|
|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18 |
|
|
一、教學目標: |
|
本課程將以國內外的實際案例,帶領同學探討文化、城市與文創的關係。課程目的與精神包括:培養同學們以人為本、觀照社會發展的精神,同時開拓文化視野、掌握文化意義的能力,繼而對城市、生活、與文化建立人文關懷,最後培育欣賞與活化城市文化和資產的基本知識。
|
| 二、中心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
| |
基本素養: |
培養愛護鄉里的情懷
厚植公民意識
促進職場倫理與態度
提升國際宏觀及全球視野
|
| |
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社會生活知能
職場專業技能
|
| |
通識教育中心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與校訂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對應表:
|
| |
|
培養愛護 鄉里的情 懷
|
厚植公民 意識
|
促進職場 倫理與態 度
|
提升國際 宏觀及全 球視野
|
與時俱進 的學習能 力
|
社會生活 知能
|
職場專業 技能
|
| 校訂基本素養 |
|
培養愛護鄉里的情懷
|
|
|
|
|
|
|
|
|
厚植公民意識
|
|
|
|
|
|
|
|
|
促進職場倫理與態度
|
|
|
|
|
|
|
|
|
提升國際宏觀及全球視野
|
|
|
|
|
|
|
|
| 校訂核心能力 |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
|
|
|
|
|
|
|
社會生活知能
|
|
|
|
|
|
|
|
|
職場專業技能
|
|
|
|
|
|
|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
|
|
|
四、授課(實施)方式: |
|
網路大面授
|
五、網路教學進度:
|
| 第一週 | 課程導論:當文化與創意相遇於現代城市 |
| 第二週 | 文創101(一):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
| 第三週 | 文創101(二):「文化創意」的發展與內涵 |
| 第四週 | 現代城市的概念:從漫遊者到機械理性的社會 |
| 第五週 | 文化創意發展的背景脈絡(一):資本主義的新經濟型態-從異化到找回自己 |
| 第六週 | 文化創意發展的背景脈絡(二):新科技與新媒體-民主精神的發展軌跡 |
| 第七週 | 文化創意發展的背景脈絡(三):後現代美學-消費與旅遊文化 |
| 第八週 | 當代城市與文化的關聯:多元文化的眾聲喧嘩 |
| 第九週 | 城市文創與宗教:國內外個案分析與比較 |
| 第十週 | 城市文創與影視:從坎城到高雄電影節 - 城市與影像的文化意義 |
| 第十一週 | 城市文創與節慶:地方文化的保存與發揚 |
| 第十二週 | 城市文創與出版:閱讀彰顯市民的文化底蘊 |
| 第十三週 | 城市文創與綠能:城市是人類永續共生的精神展現 |
| 第十四週 | 城市文創與資產:保存建築史蹟的文化意義 - 建築城市的集體記憶 |
| 第十五週 | 城市文創與空間:都市化的文化意義 |
| 第十六週 | 城市作為一種品牌:文化符號、流行文化、文化經濟 |
| 第十七週 | 文化全球化:國際分工與國際移動力 |
| 第十八週 | 學期總結:城市作為人類生活的公共空間 |
|
|
六、面授內容綱要:
|
| 第一次 | 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
| 第二次 | 現代消費與旅遊文化 |
| 第三次 | 影視創作與城市風景 |
| 第四次 | 城市:現代人類生活的公共空間 |
|
|
七、評量方式:
|
平時:  上網學習  上課互動  出席率  講次心得討論
 其他:
期中:  筆試評量  繳交報告或分組討論報告或上台報告分享  繳交作業  繳交作品
 其他:
期末:  筆試評量  繳交報告或分組討論報告或上台報告分享  繳交作業  繳交作品
 其他:
|
|
八、成績計分比例: |
|
平時次數3次
平時成績比例30%
期中考成績比例30%
期末考成績比例40%
|
|
九、授課教材/教科書: |
|
教師自編投影片與指定讀物。
|
|
十、參考書目: |
|
1.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台北:聯經出版社。
2.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
|
十一、上課日期: |
|
2016/3/5
| , |
2016/4/9
| , |
2016/5/14
| , |
2016/6/18
| | | | | |
|
|
十二、上課時間: |
|
|
|
更新日期:2016/2/18 下午 02:54:08
|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