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設學系:文化藝術學系
|
課程名稱:藝術社會學
|
學分數:2學分 (學系選修)
|
科目代號:CU2040
開課號:01617 |
面授老師:徐瑋瑩
主講老師:徐瑋瑩
|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04 |
|
一、教學目標: |
1.理解從社會學角度看藝術與史學、美學之不同。
2.理解藝術之為藝術的運作機制與制度、權力、文化之關係。
3.理解美學、藝術風格的社會性。
4.反思藝術家是天才的迷思。
5.理解藝術品味的養成與階級、教育之關係。
6.理解藝術作品與社會間相互形塑之可能性。
|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專業藝術知識能力
社會、人文涵養
思辨能力
整合與應用能力
多元文化及國際觀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專業藝術知識能力
|
|
|
●
|
社會、人文涵養
|
|
●
|
|
思辨能力
|
●
|
|
|
整合與應用能力
|
|
|
●
|
多元文化及國際觀
|
|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
對藝術與社會關係好奇者
|
四、授課(實施)方式: |
網路大面授
|
五、網路教學進度:
|
第一週 | 社會學與藝術 |
第二週 | 藝術:集體活動的過程 |
第三週 | 常規:藝術世界的遊戲規則 |
第四週 | 藝術網絡、守門人:風格如何成為社會現象 |
第五週 | 藝術生產、消費與社會經濟結構 |
第六週 | 藝術反映社會 |
第七週 | 藝術形塑社會 |
第八週 | 藝術品味與教育、階級 |
第九週 | 藝術家的社會學 |
| |
| |
| |
| |
| |
| |
| |
| |
| |
|
六、面授內容綱要:
|
|
七、評量方式:
|
平時:  上網學習  上課互動  出席率  講次心得討論
 其他: 50
期中:  筆試評量  繳交報告或分組討論報告或上台報告分享  繳交作業  繳交作品
 其他: 25
期末:  筆試評量  繳交報告或分組討論報告或上台報告分享  繳交作業  繳交作品
 其他: 25
|
八、成績計分比例: |
平時次數2次
平時成績比例50%
期中考成績比例25%
期末考成績比例25%
|
九、授課教材/教科書: |
Victoria Alexander著,張正霖, 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 : 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臺北市 : 巨流出版。
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
Bourdieu, Pierre著,林明澤譯〈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Outline of a Art Perception)。收錄於Alexander, Jeffrey C.、Seidman, Steven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縣新店市:立緒,1997,頁259-275。
Diana Crane著,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遠流。第二章〈風格成為現象〉頁27-60。
Howard Becker, 1984, ”Art Worlds and Collective Activity” pp.1-39 in Art worlds., Berkeley,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十、參考書目: |
Norbert Elias,呂愛華譯, 2005《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台北:聯經。
許嘉猷,2004,<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之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34 (3): 357-429。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臺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市:唐山出版、正港資訊文化發行。第二章〈布迪厄的藝術之眼〉頁11-37;第四章〈台灣民眾的藝術品味與美學距離之量化研究:教育與階級間之區分或同好〉頁91-128。
奧斯汀 哈靈頓著,周計武、周雪娉譯,《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爭論》,南京大學出版。
|
更新日期:2016/5/2 下午 10:11:10
|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