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設學系:文化藝術學系
課程學期:107-2
課程名稱:藝術概論
課程學分:3學分 【學系專業基礎必修】
科目代號:CU2176002
開課號:06216
面授老師:鄭勝華
主講老師:鄭勝華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04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著重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藝術認識與概論,從廣泛的角度來形塑藝術的輪廓,並跨越單一藝術領域,建立宏觀的、全面的藝術視野為課程標的,並延伸到人文、社會與歷史的不同層面來看待藝術在整個人文世界中的角色與功能。 從基本的藝術起源談起,了解藝術的原初角色與定位,進而談論藝術相關的基本議題,以及由藝術延伸的人文關懷,期待由此建立一個對藝術的基本認識與整體的形貌,並引發學生對藝術的喜好。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具多元文化觀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
|
|
具多元文化觀
|
|
|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
|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
|
|
具多元文化觀
|
|
|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
|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對藝術有興趣者
四、授課(實施)方式:
網路大面授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週 | 課程說明、關於美與藝術 |
第二週 | 藝術的起源 |
第三週 | 藝術的類別: 視覺、音樂與電影 |
第四週 | 藝術的類別: 文學、戲劇與表演藝術 |
第五週 | 藝術的媒介問題 |
第六週 | 藝術的內容 |
第七週 | 藝術的形式 |
第八週 | 藝術的功能 |
第九週 | 藝術欣賞 |
第十週 | 藝術評論1 |
第十一週 | 藝術評論2 |
第十二週 | 藝術與思想 |
第十三週 | 藝術與宗教 |
第十四週 | 藝術與歷史 |
第十五週 | 藝術與政治 |
第十六週 | 藝術與社會 |
第十七週 | 藝術與人生 |
第十八週 | 課程總結 |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次 | 美與藝術的關係 |
第二次 | 藝術起源的問題 |
第三次 | 藝術的媒介與分類 |
第四次 | 藝術延伸的面向 |
七、成績評量方式:
平時成績
25%
平時次數: 1
上網學習:10%
出席率:5%
其他:課堂討論 10%
期中成績
25%
上網學習:10%
上課互動:5%
出席率:5%
講次心得討論:5%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蔣勳/著(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九、參考書目:
李長俊/著(1993),《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欽賢/著(2007),《台灣美術之旅》,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澤厚/著(1996),《美的歷程》,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霖燦/著(1987),《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圖書。 宗白華/著(1984),《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出版社。 姜一涵/著(2005),《易經美學十二講》,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宮布利希(Gombrich E. H.)/著(2012),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 徐復觀/著(196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陳瑞文/著(2010),《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出版。 麥可‧齊莫曼(Michael Kimmelman)/著(2008),何佩樺/譯,《意外的傑作:一位走出美術館的藝評家,十個在生活中發現藝術的故事》,台北市:三言社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著(2006),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 謝東山/著(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十、數位資源/電子書:
無
十一、上課日期:
2019/03/24
,
2019/04/28
,
2019/05/26
,
2019/06/23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更新日期:2018/12/13 下午 12: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