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設學系:文化藝術學系
課程學期:107-3
課程名稱:藝術史導論
課程學分:2學分 【學系必修】
科目代號:CU217E001
開課號:01918
面授老師:鄭勝華
主講老師:鄭勝華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04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於培養藝術史的素養與理解,使學生嫻熟東西方藝術史知識和基本學術訓練,以藝術史整體架構為基礎,從藝術的範疇、功能與作用開始,到藝術研究方法的介紹,幫助學生對整體藝術史有概括的認識,並且了解藝術研究上不同方法的時代演進、特點與成果,藉以清楚藝術史的演進與方法上的轉變。 藉此課程目標,希冀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藝術史架構與方法,並作為其他藝術相關學科的基礎,有助未來研究與藝術認知上的進一步發展。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具多元文化觀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
|
|
具多元文化觀
|
|
|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
|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
|
|
具多元文化觀
|
|
|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
|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對藝術史有興趣
四、授課(實施)方式:
網路大面授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週 | 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要求 如何進入藝術史? |
第二週 | 藝術的範疇、功能與作用 |
第三週 | 藝術史的目標與分期 |
第四週 | 藝術評論與欣賞 |
第五週 | 藝術作品的品質與真偽 |
第六週 | 藝術史研究工具與方法 |
第七週 | 藝術史方法論1 從《藝術家列傳》看藝術史的興起 |
第八週 | 藝術史方法論2 語言學與結構主義 |
第九週 | 以科學方法重建藝術史 |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次 | 藝術史的範疇、功能與方法論的介紹 語言學與結構主義 |
七、成績評量方式:
平時成績
30%
平時次數: 1
上網學習:15%
上課互動:5%
出席率:5%
講次心得討論:5%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Giu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著(1992),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出版。
九、參考書目:
李長俊/著(1993),《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欽賢/著(2007),《台灣美術之旅》,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澤厚/著(1996),《美的歷程》,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霖燦著(1995),《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圖書。 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1987),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雄獅圖書。 阮榮春、胡光華/著(1997),《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台北市:台灣商務。 宗白華/著(1984),《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出版社。 房龍/著(1999),衣成信/譯,《人類的藝術》,台北:米娜貝爾。 夏呂姆(Jean-Luc Chalumeau)/著(2007),陳英德、張彌彌/譯,《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徐復觀/著(196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貢布里希(E. H. Gombrich)/著(1997),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1994),李佩樺、傅立萃、王嘉驥等人/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市:雄獅圖書。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1998),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雄獅圖書。 郭繼生/著(1996),《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繼生/編(1982),《美感與造型: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鈴木敬/著(1987),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曉斯(Robert Hughes) /著(1998),張心龍/譯,《新世界的震撼》,臺北市:遠流出版。 謝里法/著(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譚天/編(1988),薛地/校訂,《中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著(2013),廖新田/譯,《風景入藝》,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Adorno, Theodor W. (1997). Aesthetic Theory.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 eds. Robert Hullot-Kentor.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arles Harrison and Paul Wood eds. (2003). Art in Theory 1900~2000.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Jean-Marie Schaeffer. (2000). Art of the Modern Age: Philosophy of Art from Kant to Heidegger, Steven Rendall. (Trans.).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Podro. (1989).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十、數位資源/電子書:
無
十一、上課日期:
2019/08/18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更新日期:2019/5/6 下午 08:2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