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從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導入犯罪學理論之基礎,衡量社會現象,發覺犯罪原因,進而規劃犯罪防治之理念,使學生瞭解社會犯罪現象之發生,從犯罪學理論之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再經由犯罪預防,控制犯罪之概念,進而透過犯罪學理論的學習,使學生在思考或處理刑事司法問題時,能更深入且完整。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獨立思考能力
|
|
|
|
邏輯判斷能力
|
|
|
|
實務應用能力
|
|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獨立思考能力
|
|
|
|
邏輯判斷能力
|
|
|
|
實務應用能力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對犯罪現象關懷及欲明瞭犯罪預防,無任何基礎者,皆可選修
四、授課(實施)方式:
網路大面授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週 | 犯罪預防與新機會理論 |
第二週 | 新機會理論基本內涵 |
第三週 | 慢性犯罪與其刑事政策 |
第四週 | 關於慢性犯罪者的研究 |
第五週 | 情境犯罪預防 |
第六週 | 情境犯罪預防的限制與原則 |
第七週 | 犯罪轉移與利益擴散 |
第八週 | 多方比較與釐清理性選擇、情境犯罪預防、日常活動理論、犯罪型態理論之相同與相異之處 |
第九週 | 日常活動理論內涵 |
第十週 | 犯罪型態理論內涵 |
第十一週 | 理性選擇理論內涵 |
第十二週 | 社區警政 |
第十三週 | 犯罪防治的基本要素與特徵 |
第十四週 | 犯罪預防與社會控制 |
第十五週 | 台灣現今犯罪的現況及成因,並提出相關防治策略 |
第十六週 | 目標導向之公共衛生犯罪預防模式 |
第十七週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施用毒品者之司法處遇流程 |
第十八週 | 各國目前對防治犯罪所採取的方向 |
六、面授內容綱要:
輸入中…
七、成績評量方式:
輸入中…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
許春金(2017),犯罪學(8版),三民書局,ISBN:9789570264869
|
|
九、參考書目:
許春金,犯罪學
十、數位資源/電子書:
無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更新日期:2024/1/17 上午 09: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