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設學系:文化藝術學系
課程學期:109-1
課程名稱:原住民社會與文化
課程學分:3學分 【學系選修】
科目代號:CU126C023
開課號:06114
面授老師:吳明國
主講老師:吳明國
開課學系聯絡電話:07-8012008#1404
一、教學目標:
即使在今日的社會中“原住民”一詞的確立,它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與變遷,才有今日以自己的立場為族群去正名。課程主要讓學生瞭解原住民如何靠文化(社會傳承)而存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試圖全面性去瞭解其生活狀況所有層面;進一步觀察它與社會中各項因素的互動關係及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全球旅遊業、全球商品市場、國際間交流或外來的勢力干涉政策的影響);瞭解族群與族群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使原住民得以重建文化而有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符合系訂核心能力:
|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具多元文化觀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系訂核心能力與校訂核心能力對應表: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
|
|
具多元文化觀
|
|
|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
|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
|
校訂核心能力
|
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
|
社會生活知能
|
職場專業技能
|
系訂核心能力
|
具社會人文關懷
|
|
|
|
具多元文化觀
|
|
|
|
具藝術賞析評論專業知識
|
|
|
|
具文化藝術知能運用能力
|
|
|
|
三、課程選修條件:
四、授課(實施)方式:
網路大面授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週 | 何謂原住民 ,古籍中所載台灣原住民 |
第二週 | 族群分析 ,族群的認同,族群的象徵和族群的關係; |
第三週 | 社會組織,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 |
第四週 | 社會組織,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 |
第五週 | 神話與傳說,神話本質與儀禮、信仰及社會組織的存在關係。 |
第六週 | 神話與傳說,神話本質與儀禮、信仰及社會組織的存在關係。 |
第七週 | 生命禮儀,人的一生,通過儀禮的具體形式,成為社會一個新角色或負起一種職責。 |
第八週 | 歲時禮儀,各族的歲時令節禮儀; |
第九週 | 紡織與服飾,美服之色彩與圖案,起源於生活的環境和想像, |
第十週 | 生命禮儀,人的一生,通過儀禮的具體形式,成為社會一個新角色或負起一種職責。 |
第十一週 | 原住民木雕,融入住屋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文化藝術, |
第十二週 | 親屬關係與親屬制度,了解與比較不同的親戚制度與繼嗣原則。 |
第十三週 | 婚姻與家庭,依照社會所規定的秩序,來維繫一個社會的存續; |
第十四週 | 維生的方式,學習如何獲取食物及增加可得數量。 |
第十五週 | 宗教信仰,探討宗教的信念與歷史因素,生態因素之間的關係;現代原住民的問題,當代原住民面臨哪些問題。 |
第十六週 | 鳥居龍藏眼中的原住民,從早期的影像了解原住民的資料 |
第十七週 | 艾神父的蘭嶼映像,回味達悟族不同年代的風貌 |
第十八週 | 馬偕博士所收藏的原住民相關文物 |
五、網路教學進度:
第一次 | 欣賞與討論影片:那麓灣風情,認識台灣的原住民族 |
第二次 | 欣賞與討論影片:樂•太魯閣:不同文化所表現出審美藝術觀念和社會習俗 |
第三次 | 欣賞與討論影片:原住民的生活系列;紡織、木雕、陶器、歌舞 |
第四次 | 欣賞與討論影片:泰雅千年,關於一個泰雅族的古老傳說 |
七、成績評量方式:
八、授課教材/教科書: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作者: 王嵩山 2001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九、參考書目:
1. 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遠足文化,2004 2.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
十、數位資源/電子書:無
十一、上課日期:
2020/10/17
,
2020/11/14
,
2020/12/12
,
2021/01/09
十二、上課時間:
星期六14:50~16:30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更新日期:2020/3/22 下午 09:10:05
|